网络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经营自己——你就是“ME公司”总裁

向下

经营自己——你就是“ME公司”总裁 Empty 经营自己——你就是“ME公司”总裁

帖子 由 杨长升 周六 四月 05, 2008 1:11 pm

经营自己——你就是“ME公司”总裁(转自《中国大学生就业》)
文/树文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在《你就是品牌》一书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并且与年龄、职业以及经验无关。你就是你,这个品牌是独有的,是其他人(品牌)所不能复制的。管理大师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不要忽视自己,要想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必须用心经营自己,把自己这个品牌做精做大,你才能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是品牌吗?
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是一个一个品牌的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品牌是对商品的信任与享受。而作为一个品牌而言,它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不只是它本身的产品质量、品位,更重要的是它的一种气质,与消费者能够相得益彰的气质。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谁能在心理上更贴切消费者,谁就可能赢得最大范围人群的认可与信任。这也是为什么同类产品,在设计与品质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认可度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品牌的差异。

正如汤姆彼得斯所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与我们提起烤鸭想到全聚德一样,当我们提到《红楼梦》,想到的是曹雪芹,提到“精忠报国”,想到的是岳飞等。虽然个人并不是商品,但这里面个人的特质已经和某种东西相关联。在过去并没有人意识到这其实就是“ME”品牌,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ME”品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于丹的论语,易中天的三国等就是“ME”品牌的体现。而作为娱乐经济的商品――各类明星们,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接受,也是“ME”品牌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们“ME”品牌价值的转化形式,就是产品的形象代理和广告,因此,明星的形象与气质,只有与产品的潜在客户需要相吻合,明星的“ME”品牌价值才能最大化。

无论是于丹、易中天,还是各类娱乐界的明星们,他们能够成为一种品牌都有一条产业链相对应着,他们成为品牌是由一条标准的工业化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来说,“我”是品牌吗?

我们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的故事来看,“我”是不是品牌以及如何成为品牌?

他连续三次高考,方才进入大学。尽管第一次高考失败,让他很受打击,但毕竟复读了两年之后,成功进入大学。

在大学,来自农村的他刚开始不会说普通话,被从A班调到C班(较差班),被老师训斥为“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什么都听不懂”。

大三的一场病,让他被迫休学一年,别人四年毕业,他硬是读了五年。

五年的大学没有谈过恋爱,因为没有女孩子看得上他。在同学眼里,他是最没有出息的。

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想出国,4年内屡屡被拒。

教书六年,学校方才给十平米的宿舍。

为挣出国留学费用,在校外赚外块,被学校处分,并在全校公布,使他斯文扫地,只能辞职。

而立之年丢掉了“铁饭碗”,于是办培训班,大冬天提浆糊桶到大街上刷广告。

十多年后,培训班变成了上市公司――新东方教育集团,而他就是俞敏洪。
回到二十多年前,他和普通一样,看不到他身上一点点品牌的价值,而现在,他所体现的品牌已绝不止于新东方上市所给他带来的财富,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在这个品牌中所包含的坚韧、内敛与智慧。这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何经营自己、打造自己品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这个品牌,不如说是他打造了“俞敏洪”这个品牌。

总结他的成功过程,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ME”品牌的经营路线:

1、基于自己的优势和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将这个特长最大化。俞敏洪一直认为他是搞英语教育的老师,最希望听到是老师的称呼。尽管新东方教育集团是一个上市企业,他也成为了这个企业的董事长,但他在新东方的成长过程中,他是在讲台上将新东方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坚持。高考落榜两次,第三次才考上大学,出国联系了4年都没成功。这些失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过程是一种折磨,结果是一种沮丧。但俞敏洪总结为这是“性格里还是有一种坚韧性,不会随便放弃”。也只有这种坚持不懈,俞敏洪的新东方才能做大。

3、明确自己的目标。正如俞敏洪所说:“把所有的小目标加起来就是一个大目标,就像搬砖头一样,你搬一辈子的小砖头,你就永远办不了大事,但是你有一个目标,要造房子,你就能成功。”



打造“ME”品牌



品牌就是优势、竞争力,因此对于“ME”来说,要打动别人,让别人接受,首先得让“ME”有别人认可的内涵,有让别人接受的价值。

同样,我们还是以一个普通高校的普通专业的学生举例,看他如何打造“ME”品牌的。

首先,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高校的学校,学校的品牌肯定比如上北大、清华等一流的高校,这方面他有明显的劣势,其次,专业上,他所学的是一个很传统很冷门的专业――历史。与热门专业相比,这个专业显然也缺乏社会授受的热度。同时对于他自己来说,他来自农村,没有家庭的显赫,也没有很多社会资源来让他来推广“ME”这个品牌。但对于他来说,他很渴望别人能够接受他。他也希望能够在三年至五年之内,能够达到他所设想的目标,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骨干,甚至能够自己做老板。

工作自然是很难找的。他很明白,起点低并不代表他的这个品牌永久的价值。于是他首先找到了一家比较小的旅行社,跟在一名导游后面,做起了助手,担当一名历史古迹讲解员。半年之后,他考完导游证,正式带队,做起了导游。这段时间,他利用他的专业优势,使单位充分肯定了他的业绩,这时他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又是半年,他已成为公司的绝对主力,在这个圈子里也小有名气。为了更大的发展,他跳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旅行社。在这里,他为了使他的品牌进一步增值,利用业余时间考完了国际导游证。单位凡有重要国外旅游团,大部分都由他来带。两年之后,他成为了国际部经理,是单位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到了毕业的第四年,他辞职创办了一家旅行社,专门从事文化古迹旅游。他的理想就是把公司做大,成为旅游界的顶尖公司。

尽管只有短短的五年多时间,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他的目标并不算远大,但对于“ME”这个品牌来说,他的经营目标和方向却是非常明确,他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尽量把优势在适当的地方发挥出来,使他的价值在适合的地方展现出来。

谈及他当初的选择时,他也承认,他当初也曾想到一家报社当记者,毕竟读了四年大学,能说会道,文笔也不错。但对于他来说,自己的目标并不是想成为一个名记,同时,当记者并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一家小单位,从最底层做起,精心地经营自己,最终实现了初步目标。

对于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他的总结是,首先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能够在什么地方发挥出来,同时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地经营自己,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淘汰。他强调,品牌的价值只会体现在适合的地方,所以选择方向与目标是让经营”ME”品牌的关键所在。



就业与“ME”品牌



美国管理学者华德士认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ME”品牌。他认为,企业、产品的销售需要建立品牌,个人也需要在职场中建立“ME”品牌。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就“ME”品牌的营销过程,在营销中,主要让顾客了解“ME”品牌,认同“ME”品牌的价值,进而认可“ME”品牌可以为公司品牌带来可预期的增值。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就业的过程。而职场的成长则是“ME”品牌不断增值的结果。

尽管相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大学生只是一个准职场品牌。他的品牌价值并不在于经验、能力、社会资源、地位等,大学生的“ME”品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部赋予的因素,包括学校的名气、教学质量、所读专业、学历等,这是共性的,有成千上万的人都有相同的品牌价值;二是自身所具有的因素,包括智商、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个人品质等,这是个性的,也是区别其他人的所独有的品牌价值。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同时能够在职场成长,不仅需要在外部赋予的因素上增值,同时更需要在自身所具有的因素上增值。

“ME”品牌增值主要基于职业和人生两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在国内一流IT企业的软件开发,那么就要明白,能够让别人看到的自身的品牌价值不能只限定在学校、专业、学历方面,自身独有性因素的增值才是最关键的。而符合一流IT企业的软件开发职位要求主要体现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能够迅速更新的能力等,而这些大都是与“ME”品牌独有性因素相关联的。明白了这一点,在打造“ME”品牌时,着力点就会很清晰,对于其他能够提升价值的因素比如艺术素质、想象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相对于软件开发这个职业目标的价值选择就没有太大的直接的增值效果。同样,而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等则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会有相应的增值效果。对于人生目标而言,同样如此。


[quote][img][/img]

杨长升
平民
平民

帖子数 : 7
注册日期 : 08-03-17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